奥运冠军巩立姣的采访事件:体育新闻工作者专业素养

日期: 栏目:乡村振兴攻略 浏览:428 评论:0

【案例来源】

《记者手记:巩立姣的“五年”与“十秒”》

视觉志微信公众号文章:《想娶她?先问自己配不配》

视觉志微博文章:

微博话题#陆幽#:

#陆幽#&t=3

微博话题:#女性能被谈论的只有婚姻观吗#

#女性能被谈论的只有婚姻吗#&t=1

ert7.png

【案例分析】

一、案例成因分析

(一)代入女性的刻板印象,挑起性别歧视

巩立姣采访事件令网友最感到愤怒的地方在于记者代入了性别话题,变现出女性的刻板印象。从央视体育记者陆幽提问的问题来看,“无论是对她的教练还是巩立姣,我都说好好哭一场吧,这是我们女孩子最习惯或者说是最想表达我们情绪时候的一种释放……巩立姣留给我一种女汉子的印象,直到有一秒的突破”、“因为你之前是女汉子为了铅球,接下来可以做自己了”、“但是我觉得你和他掰腕子,他……”语句中暗含女性情绪脆弱、女性不应该是女汉子的形象应该要回归传统,考虑结婚生子的问题。这些都是平常加固在女性身上的性别标签。刻板印象又称“固定成见论”,最早由美国学者沃尔特·李普曼在《舆论学》中提出。用来指人们对社会环境中的某一类人或事物形成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通常伴随着对该事物的价值评判和好恶的感情。这种看法一经形成,就不会轻易改变。个人有个人的刻板成见,一个社会也有其社会成员广泛接受的和普遍通行的刻板成见,其积极意义在于事先对受众进行认知分类,有针对地传递信息;消极意义可能会造成对某个群体或个体的“刻板印象”,容易导致角色期待的一般化和简单化。李普曼认为,大众传播不仅仅是“拟态环境”的主要营造者,而且在形成、维护和改变一个社会的刻板印象方面也有强大的影响力。代入此次事件,陆幽作为传媒工作者,不仅不为女性多元化发展发声,反而将女性的刻板印象代入采访问题中,难免不引起广大网友,尤其是女性群体的抵触。诚然,记者作为社会中的一员,不可避免在事实判断中带有自己的价值倾向。但记者在面对采访对象之时,代表的从来不是个人,而是作为一个新闻人代表着新闻媒体,因此必须要遵守新闻报道的规范。

(二)挖掘运动员个人隐私,助长体育新闻娱乐化风气

陆幽在采访的过程中试图以一个“朋友”的角色与身份与巩立姣对话,将话题拉向家长里短,问起巩立姣的择偶标准,在巩立姣表示保密后,记者仍然继续追问,很显然记者已经侵犯了巩立姣的隐私。记者的这种行为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当今体育新闻娱乐化的倾向。体育本身就是一种游戏,与时政新闻相比,体育新闻休闲性强、趣味性和娱乐性更高。美国新闻学者约翰·卡茨提出“新式新闻”的概念用以描述新闻界的新风,这种新风以信息与娱乐的结合强调了故事化、文学化的新闻写作。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体育新闻开始出现娱乐化的报道视角。在体育娱乐化的观念日渐深入人心之时,体育报道的外延逐步扩展,许多过去没有的新形式、新内容都加入了体育新闻的范畴。体育报道的变化是恢复了信息的决定性地位,满足了受众的体育信息消费需求,但也出现娱乐诉求的异化。在新媒体时代,体育记者为获得更多流量,去迎合一些受众的“偷窥心理”,就是报道体育新闻时,报道重点不是放在体育赛事本身上,而是热衷于对运动员和跟赛事有关的人、事、 物的挖掘上,尤其是报道运动员的私生活和花边新闻。然而体育记者不是八卦小报记者,应该将报道的重点放在体育事实,挖掘更多有关体育赛事运动相关的故事。

(三)体育记者专业素养的缺失,难以触及核心的体育新闻事实

在巩立姣四战奥运会终于站上最高领奖台,并且突破中国铅球的历史的时候,陆幽对她的关注点放在形象外表和结婚生子的计划上。这其实暴露了中国体育新闻记者一直以来的“通病”:难以触及核心的体育新闻事实。体育新闻的新闻点和关注点与一般的新闻报道不同,这也意味着体育新闻具有极强的专业性。这种专业性在采访的过程中便表现为:体育记者更要充分了解现场和场外的体育迷以及普通群众的需求,对他们关注的问题甄选整合,并在采访中予以回应。而相比运动员的“择偶观”,大部分观众实际上想知道的是赛场上的情况,并且不仅局限于电视转播中可以一览无余的“是什么”,他们更关注“为什么”。为什么巩立姣能取得这次奥运会赛场取得如此优异的成绩,这比巩立姣的结婚生子等私人隐私信息更应受到关注。因此当观众通过现场采访了解奥运和运动员时,体育新闻记者便应该发挥其引导者的角色,这个导向从始至终都应该对准奥运所倡导的精神以及奥运本身。

二、增强体育新闻工作者专业素养的途径

(一)明确体育记者的角色定位,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一名合格的体育记者拥有多重身份,在进行新闻采访的时候必须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才能有效避免伦理道德失范行为。首先,体育记者的本质角色是新闻人。记者的职业特征和体育运动的项目特点决定了体育新闻记者必须立足于专业的新闻人和体育人,这决定了体育记者在采访过程中要把握有价值的核心信息,用自己的专业性做好新闻采访,和不同的体育人员进行沟通和交流。其次,体育记者是运动员的朋友。运动员是体育竞技场上的主角,也是赛前、赛后采访的重点对象。体育新闻记者应以和蔼亲昵的朋友身份,关注采访对象的身体状况,引导对方平复心态,循序渐进地展开采访,在胜利时向运动员表示祝贺,在失利时给予其安慰鼓励。再者,体育记者是观众的代言人,能够在体育比赛现场对相关人员进行直接采访。因此,体育新闻记者需在采访前做好充足的准备,除了准确掌握赛事与运动员信息,知晓比赛过程和结果,关注比赛过程中出现的对结果产生重大影响的突发事件,还要充分了解现场、场外体育迷以及普通群众的需求,对他们关注的问题甄选整合,并在采访中予以回应。最后,体育记者是新闻舆论的引导者。在新媒体时代,新闻记者的采访很容易引导大众舆论。尤其是体育新闻记者,他们所面临的赛事不仅有国内的体育赛事,还有国际上的体育赛事,记者在现场提出问题和采取的态度,直接决定体育新闻节目的思想观念和内容取向,甚至严重影响体育新闻、舆论导向以及社会大众的思想和运动审美。因此在采访的过程中,体育新闻记者要坚守新闻人的本质角色,扮演运动员的朋友角色,做好观众代言人的角色,把握好舆论引导者的角色,进行合适的体育采访。

(二)保护运动员隐私,增强体育新闻报道的人文关怀

体育人文精神和新闻传播以人为本的理念要求体育报道应该彰显出人文关怀。但如今相当多的体育新闻报道热衷于追踪焦点人物和明星选手,这种关注具有“传媒逼视”的意味。甚至有些报道是一种有意炒作,它表面上重视“人”,但却漠视人的感受,伤害了人的情感,缺少一种对人的体验、情感、心灵和精神等方面有真正意义的关注和深层次的思考,有悖于体育报道的专业理念和体育运动的本质。

从中国申办北京奥运会至今,体育新闻报道模式开始转向文化维度的人文模式,即体现人文价值导向。人文精神的重点是以人为本。体育人文精神,就是关注身体运动中人的价值,认为体育应该提升人的价值,维护人的尊严,塑造人的身心,促进人的发展。其中,为了体现人文关怀,媒体还强调尊重运动员的隐私权,对运动员个人的关怀不代表一种窥探隐私的八卦心理。因此,在对运动员进行采访时,不能过度挖掘运动员的隐私。所谓竞技体育报道的人文模式是从重点关注竞技成绩、竞技过程转变为重点关注运动员的身心健康、精神世界、人生体验、命运遭际、相关权益等,既关注胜利者,也报道失意者;既关注其在赛场内的表现,也关注其在赛场外的付出;既关注其当下的辉煌,也关注其成长的艰辛。除此之外,人文模式还关心群众体育和不同人群、尤其是弱势人群的体育,对农民、幼儿、老年人、残疾人等群体进行关注,展现其乐观向上的精神世界和振奋人心的成长经历。由此来看,新闻报道的人文关怀体现在记者在保护好采访对象隐私的基础上,对其体育方面的经历进行深度挖掘和宣传,尤其在新媒体以视觉传播为主要导向的今天,对微观个体的关注更容易引起大众情感共鸣。

(三)体育采访要紧紧围绕新闻事实,深挖内容,拓展广度

体育新闻和其他新闻相比,具有天生的趣味性和休闲性。由于市场经济和群众情感的需要,体育新闻可以进行娱乐化报道,但是娱乐化不代表低俗化、庸俗化、甚至媚俗化。体育新闻报道需要紧紧围绕体育新闻核心事实,不夸大,不跳脱。以此次巩立姣采访为例,记者陆幽的挖掘点是很多的,巩立姣作为奥运会的“四朝元老”,在冷门的铅球项目中扎根21年,在圆梦之际,记者可以挖掘巩立姣多年来的坚持道路、可以分享巩立姣的成长心态,可以提及其比赛时的感受,也可以向观众普及铅球运动的更多幕后知识,这些才是专业的体育新闻应该关注与宣传的重点。但记者选择关注巩立姣的外表形象以及情感问题,明显偏离了体育运动的核心事实,也体现出体育记者专业素养的不足。体育采访的专业性应该在围绕体育事实的基础上,深挖幕后内容,扩展周边花絮。在深度方面:体育竞赛对阵双方的交战信息,充满悬念的比拼过程,或喜或悲的胜负结果,是一篇体育新闻报道最基本的内容。但赛事背后隐含的胜负恩怨、历史故事、竞技文化,既是公众感兴趣的部分,也是新闻媒体需要传播的内容。体育记者透过赛事,以小见大,可以更加有效地推进新闻采访的进程,促进体育文化的传播。在广度方面:体育赛场的场内场外皆有闪光点,对很多观众来说,金牌的归属需要知道,与金牌相关的其他信息也值得了解,因此体育报道的角度可以向周边延伸。比如,一场赛事的举办,观众除了关注赛果外,还希望了解赛场外的训练情况、参赛运动员、教练员情况,比赛场次、时间安排等。

(四)提高体育记者专业门槛,完善行业内外的监督机制

在我国现有体育新闻记者中很大一部分不是新闻专业、体育专业的毕业生,没有接受过专业的新闻教育和体育教育。由于缺乏新闻传播理论知识和体育专业背景知识,没有牢固树立法律法规意识,加之市场经济导向的影响,一些体育记者在报道中便容易出现偏差和失误,轻则违背体育记者的职业道德,重则触犯了与体育、新闻相关的政策和法规。因此,体育记者专业化是大势所趋。除了要提高体育记者自身专业能力门槛外,对于体育记者伦理道德失范的规训离不开行业内外的监督。媒体作为新闻报道的组织者与呈现者需要从源头上做好监管工作。新闻媒体本来就应该在社会舆论中做好积极正面的引导工作,体育新闻报道同样需要健康积极的引导,从而向民众传递更多的正能量,这些都需要新闻媒体自身的监管。但仅仅依靠新闻媒体平台的自身监管很难起到理想的效果。这就需要与大众协作,一方面,要搭建更多的发声渠道,让民众与新闻媒体平台之间沟通与联系变得更加顺畅,促进彼此之间的实时了解;另一方面,则是需要发挥民众监督的力度,通过搭建和完善民众监管体系,让民众直接参与到体育新闻报道的监督与管理过程之中,从而营造一个健康的体育新闻生态。在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相关体育新闻传媒平台可以“广开言路”,将民众纳入体育新闻报道的监督管理体系之中,通过采取“大众举报”制度来切实提升对相关体育新闻报道的有效管控。在整个过程中,可以搭建不同的发声渠道和平台,一方面是建立民众与新闻媒体之间的联系途径,促进两者之间的顺畅沟通;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能够更好地接收到来自民众的建议。其中最关键的一个“举报渠道”就是直接在观看相关体育新闻报道的媒体平台上,比如微博、微信等上设置“举报”按键,民众在阅读到过于娱乐化甚至有些低俗化的体育新闻报道时可以进行举报。通过这种民众都能参与的监督方式,在提升全民对体育新闻关注度的同时,潜移默化中提升相关体育新闻从业者的职业自觉。

三、相似案例比较

东京奥运会期间,与记者陆幽一起被推向风口浪尖上的还有央视体育节目《体坛文豪》的主持人张斌。2021年7月31日,卢云秀夺得东京奥运会帆船女子帆板RS:X级金牌,这是中国女子帆板队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取得1枚金牌后,时隔13年又获得1枚金牌。8月1日,在CCTV SPORTS《体坛英豪-卢云秀 毕焜》22分36秒的专访节目中,主持人张斌调侃卢云秀(福建漳州人)的普通话,让她用闽南语唱歌,在卢云秀犹豫的情况下,张斌紧接着说:“一定可以的,永载史册,这一唱永载史册,你想,你的帆船才有多少人看,你这个访谈有一千万人看,用你的歌声。”在教练周元国和主持人张斌的鼓励下,卢秀云腼腆的唱了《爱拼才会赢》的片段。节目播出后,张斌的不当言论引发网友的不满。

案例不同之处:张斌是体育节目的主持人,他的不当言行是为了得到好的节目效果,从他提问的问题能够看出他的最初预设:冷门项目没人看,观众爱看娱乐性的东西。张斌将做电视节目的逻辑放入采访问题的设计之中,设定好框架和情绪,对被采访的运动员进行着引导,试图通过一系列的话语策略,挖掘运动员背后更多的所谓“故事”。但是采访不同于主持,更不同于节目制作。新闻采访要求记者与被采访者之间是平等的关系,记者要做的是通过采访打破种种“刻板印象”,而不是强化观众常见的“刻板印象”,更不能随意脱离体育核心事实,去随意挖掘运动员个人的隐私问题。

陆幽是体育新闻记者,她对巩立姣的提问是融入了个人的预设和主观偏见,即女性的刻板印象。女性不应该是女汉子的形象,女性应该“做自己”,考虑择偶结婚生子等问题。她的采访策略最大的问题不在于诱导,而是没有触及体育新闻的核心事实,追问八卦类的娱乐问题。

案例相同之处:无论是陆幽还是张斌,他们都在采访缺乏专业理性,暴露出体育新闻工作者专业素养缺失的问题。体育新闻工作者对被采访者的提问应该建立在双方平等对话的基础上,不能代入个人偏见进行诱导,不能脱离体育新闻的核心事实,不能过分追求娱乐化效果,漠视人的感受,更不能侵犯运动员隐私。

四、案例思考

美国《密尔沃斯》杂志著名记者罗伯特·韦尔斯曾说:如果记者知道什么是正确的提问,他就能在采访和竞争中百战不殆。新媒体时代,由于体育新闻报道专业理性的缺失,相当多的中国体育记者报道唯感性化,甚至媚俗化,这在体育记者的采访提问中表现得非常明显,东京奥运会暴露出中国体育记者采访技巧的不足与专业素养的缺失。

体育新闻具有大众传播的国际化、视听体验的趣味化和情感融入的沉浸化等特点,使其相比其他新闻种类更显得复杂、独立和特殊。 社会发展推动了新闻行业的前进,体育新闻报道也对记者提出了更加严格和特殊的要求。体育新闻报道需要记者有专业的新闻知识和体育知识,在采访报道中不能融入个人或组织的主观预设,不能过度娱乐化,侵犯运动员的隐私。在定位自身体育新闻记者的角色时,应立足于新闻人、体育人、代言人和引导者,贴近赛事,充当采访对象的朋友,拉近情感距离,增强人文关怀,立足核心的体育新闻事实,向社会公众传播主题清晰、观点鲜明、内容有趣、内涵深入、引人入胜、发人深思的体育新闻报道。

【参考文献】

[1]程雪峰.专业理性缺失:中国体育记者提问方式的四大误区[J].新闻界,2010(01):114-115+63.

[2]张磊.定位与视角:体育新闻记者的角色审视[J].新闻爱好者,2021(06):80-82

[3]薛文婷.体育新闻传播叙事模式的嬗变与共存[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8,41(08):33-40+52.DOI:10.19582/j.cnki.11-3785/g8.2018.08.005.

[4]陈杰.浅谈新媒体时代如何做好体育报道[J].新闻文化建设,2020(09):57-58.

标签:

评论留言

我要留言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