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中乡村振兴及其田园综合体建设路径——基于合肥市马郢村的婵变分析

日期: 栏目:乡村振兴攻略 浏览:247 评论:0

田园综合体是既能守护绿水青山, 又能变出金山银山的乡村新经济发展模式。文章以重点贫困村为研究对象, 深入剖析合肥市马郢村建设田园综合体的实践路径, 总结出建设扶贫干部队伍、开展“党建+”工作、引入社会扶贫力量和坚持“姓农为农”理念对经济欠发达地区乡村振兴的作用。通过分析马郢发展, 文章提出乡村持续振兴的四条路径:完善乡村金融体系、建设乡村人才队伍、盘活乡村土地资源、立足乡村差异发展。

一、问题提出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对新时代的乡村振兴作了全面部署, 田园综合体日益凸显为乡村振兴的新支点。一年来, 在中央和各省纷纷出台的扶持政策下, 国家级田园综合体试点工作已在河北、山西、江苏、内蒙古等18个省正式启动, 其他省份也陆续实施了省级田园综合体的申报和试点工作。田园综合体作为乡村建设的升级模式, 正成为乡村振兴的开发风口和发展重点。

合肥作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 加快田园综合体建设, 力促乡村全面振兴, 是成为长三角高质量发展增长极的新辟路径。合肥市马郢村以建设田园综合体为发展路径, 充分发挥干部下沉、党建引领、社会扶贫的作用, 始终坚持“姓农为农”理念, 快速实现贫困村的发展振兴。通过对马郢村实践案例的深入剖析, 研究田园综合体建设需要抓住的关键点, 可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乡村振兴提供相应参考。

二、合肥市马郢村振兴实践:三个婵变

马郢位于长丰县杨庙镇, 四年前还是一片萧瑟的村庄, 418户村民中, 贫困户60户, 留守儿童50多个, 曾是皖中重点贫困村。2015年起, 通过内强扶贫干部队伍, 外联整合社会资源, 逐渐打通城市和乡村间双向的要素流动渠道, 实现了美丽乡村建设的全面推进。2017年, 根据发展趋势和建设条件, 马郢被确定为全县首个田园综合体项目。通过几年的发展, 原本落后的省级贫困村实现了从乡村生产、乡村生活、乡村生态乃至乡村文化等的全面振兴, 顺利完成贫困村出列。如今, 马郢项目已是全市乡村田园综合体发展的创新样板, 全县乡村农旅融合的新典范, 更是周边乡村产业振兴的新引擎[1]。

(一) 乡村旅游起步, 市民心向往之的五彩田园日臻成熟

无锡阳山、浙江笕川等地的田园综合体建设实践, 都充分体现出发展乡村旅游是建设田园综合体的重要突破口, 是振兴乡村的重要路径。马郢村没有丰富的旅游资源, 但通过创意创新结合环境利用, 以文化发展为特色, 以体验农耕为内容, 以田园牧歌为形象, 将寂寞的杨树林、空荡的田野和杂乱的农舍……都变成了景点, 变成有验可体, 有情可寄的资源。

马郢按照旅游产品的一般规律, 研判周边城市特点, 预设合理的投入产出, 以市民需求为方向, 以乡村资源为对象或背景进行产品设计, 推出休闲农业、饮食文化、民俗风情、特色民宿等系列旅游项目。根据“无中生有”“突出特色”的开发策略, 引入资金打造绿色小马、扶贫驿站、主题小院等别具一格的文创旅游产品, 塑造个性化的乡旅品牌。2017年, 马郢吸引游客人数达40 000多人次, 创造旅游收入近380万元, 带动15户贫困户成为产业能手或创收大户, 38户贫困户通过务工、土地及房屋入股等多渠道增收40多万元。

(二) 乡村生产发展, 三产融合的农村产业结构初见端倪

相比单一旅游型乡村的产业局限性, 田园综合体注重三产融合, 强调以农产品加工、包装和物流等生产性、生活性服务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2]。马郢耕地面积较大, 当地农民过去仅仅依靠传统种植业维持较低的收入。自2014年底, 市选派干部挂职村书记, 镇村两级干部分头推动, 群众发展意识与村庄发展条件实现同步提升。高标准农田、大棚种养等现代农业生产模式呈现规模化发展, 农业合作社、农村电商服务平台日益专业化。目前, 马郢社区已有80亩扶贫产业园, 入驻6家新型农场, 成立7家扶贫合作社, 12家乡村创客机构, 吸引越来越多的村民和创客返乡创业。

马郢在乡村振兴中坚持向创新要动力, 长丰县最具影响力农产品——无公害草莓在该村通过技术创新和产品嫁接, 形成草莓多季种植、草莓盆艺和草莓创意手工, 使原始产品的产量和价值倍增数倍。经验丰富的文创设计师走入马郢, 保证了村庄高品质的乡旅规划;独具慧眼的安大艺术专家驻点村庄、深入农户, 使乡村的角角落落, 农户里里外外充满艺术气息。绽放的乡村美, 推动餐饮、住宿、交通及生活服务等洐生产业联动发展。通过农旅融合, 培育新兴服务业, 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马郢生产发展找到一系列新动能。

(三) 乡村文化繁荣, 文化价值在乡村振兴中持续彰显

田园综合体相比城市综合体, 独特优势在于承载了不可复制的盛世乡愁, 客观载体正是表现各异的乡村文化。在自然田园中, 挖掘传统文化以及展示现代文化, 均能引发人们最本真的感悟, 发现最愉悦的心灵归属。文化可谓低成本的高贵, 更是城乡交融的重要媒介, 因此被马郢列为乡村建设的重中之重, 乡旅推介的主打品牌。借助种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乡村的危房改造成了文艺支教点, 农舍院墙成了天然田园画布, 闲置的民居变成活跃的展馆、体验室, 整个村庄更是摄影家、高端影楼的“外景基地”。

为了守护乡村文化的原生态, 马郢坚持以“志愿者+社团+游客”的微商业化发展模式, 营造自然、纯朴的文化氛围。形成志愿者送指导、社团搭舞台、游客融入村民欢乐唱主角的戏曲班、舞蹈队、乡村剧场等。散发着乡土气息的文化形态, 将不起眼的马郢快速推向国家级乡村大舞台。2017年11月, 第八届全国小戏小品曲艺大展——“中华颂”携全国各地知名剧团首次走入乡村, 走上马郢的乡村大戏台。2018年2月, 通过省、市二级文联指导、长丰县委宣传部等多部门支持, 马郢举办首届乡村春晚, 演绎别样年味, 通过中央媒体介绍马郢乡情, 呼吁更多人走进乡村振兴的“造梦舞台”。

马郢的文化繁荣印证于乡村各个细节, 农户自建的农家乐纷纷以戏曲、陶艺等不同文化为主要设计元素;质朴的村民与儿童, 守护乡村公约, 热诚欢迎游客;曾经的贫困户创业致富, 不忘回馈集体和帮助乡邻。通过文化活动, 城乡融合的“深度”与“频度”日益加强, 马郢知名度和美誉度与日俱增, 城乡一体化和乡村全面发展从概念走向具体的行动。

三、合肥市马郢村婵变路径:抓住四个核心

十九大制定的乡村振兴战略, 其难点和关键点在于攻克贫困地区脱贫任务。马郢在短短三年, 从省级贫困村婵变为全县首个田园综合体, 在于抓住了四个核心。

(一) 建设扶贫干部队伍

马郢在中国城镇化进程中, 存在人口净流出地区的共性难题, “人才空心化”加“三留人员”的绝对比重, 难以托举乡村脱贫和乡村振兴的重大任务。建设一支能干事、想干事、会干事的扶贫干部队伍非常关键[3]。

经上级组织部门遴选, 为该村及所在镇配备的干部经验丰富、甘于奉献。村级, 合肥市持续选派优秀青年党员干部赴马郢村挂职扶贫, 挂职干部钟宇以真诚的扶贫热情, 不仅激起群众的振兴梦想, 更发起大型志愿活动“马郢计划”, 架起社会力量牵手马郢的桥梁。即使挂职到期, 为了帮助村庄发展, 钟宇仍兼任该村协商委员会主任。镇党委政府牵头成立马郢乡村振兴工作组, 由镇主要领导负责, 党委委员驻村指导, 青年干部充实社区两委。为了避免千村一貌, 工作组在乡建中始终秉承原生态理念, 创新采用单一来源招标和一体化招标。寻访聘请经验丰富的乡建设计师;从建设设计到建设施工坚持自然与原创理念的准确表达。

马郢的扶贫干部队伍及时用好各级政府、部门出台的惠农、强农、富农政策, 高站位谋划乡村各项事业发展, 低重心推动田园综合体、美好乡村、扶贫产业等项目高效落地。坚强有力的扶贫干部队伍, 有效发挥了乡村振兴的“头雁效应”。

(二) 开展“党建+”工作

通过鼓励大学生村官和“先进”群众积极入党, 马郢社区形成2个党支部, 5个党小组和54名党员构筑的基层党组织。在创建服务型党组织, 结合基层党组织加强标准化建设中, 社区开展系列“党建+”工作:

第一, “党建+群众”。“议家乡话发展”等主题活动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办实事讲奉献”等主题活动, 落实了村干包片、定期走访等制度。第二, “党建+产业”。通过党建服务, 帮助贫困村民解决技术、资金、销售难题, 发展了产业;借助党建活动, 引导致富能人创办家庭农场、合作社, 壮大了产业。第三, “党建+扶贫”。建在产业链上的党小组, 直接帮扶贫困户发展产业, 实现了贫困户产业全覆盖;目前, 83个特色产业通过验收, 申报奖补资金12.54万元, 带动贫困户增收60万元;在党建帮扶企业生产经营中, 同步跟踪就业市场动态, 打造扶贫就业驿站, 为贫困户创造大量就业机会。

开展“党建+”工作, 使党组织的凝聚力明显增强, 党支部的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整体提升, 乡村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诸方面建设及时融入发展新趋势、社会新思想。

(三) 引入社会扶贫力量

贫困乡村发展基础薄弱, 仅仅依靠政府扶贫, 难以实现贫困状况的根本性逆转。因此要积极联络社会力量, 从“等待帮扶式”“埋头苦干型”向对接社会力量、借力创新发展的方向转变。

马郢在上级政府支持和驻村干部牵头联系下, 2016年正式启动大型志愿活动“马郢计划”, 计划的目标是“让乡村更美好、让村民更富裕、让留守的老人和孩子得到更多关爱。”整个计划由“助学、助农、助村”三个子计划组成, 启动之初便得到13家爱心机构及爱心人士的支持。通过“互联网+志愿”“互联网+扶贫”以及地方政府推动, 各级部门、各类企业、社会组织等力量, 纷纷以各自的方式, 积极帮扶马郢。常态化的支教活动、乡村朗读, 既带给留守儿童优良的素质教育, 更成为马郢别具一格的文旅精品;连锁超市、大型单位关注马郢, 建立起互利的农超对接、蔬菜配送等稳定、集约型农产品销售模式;马郢计划在册志愿者达120人, 志愿者们通过朋友圈、公众号等多维度精准推广, 牵动社会广泛关注马郢。自然灾害是农业生产难以避免的难题, 2018年初, 面对雪灾中急待销售的大棚蔬菜、草莓, 朋友圈帮助莓农一天接单3 000斤, 陌生市民的真诚援助愈发鼓舞村民抗灾自救。

“马郢计划”成功推动各级部门、各类企业及社会各界力量, 基于自身的资源及行业优势主动“反哺”, 针对马郢的发展需要, 送政策、送资金、送项目、送技术、送服务和送岗位, 推动各类发展要素集聚乡村, 筑牢了乡村振兴的社会基础。

(四) 坚持“姓农为农”理念

乡村振兴离不开城市资源回流, 需要城市人才、资金、技术的入驻, 更需突出“姓农为农”理念, 才能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尤其贫困村建设, 唤醒农民主体意识方能“姓农”, 保障农民主体收益方能“为农”。

马郢在村党组织的指导下, 由德高望重的老村干部和有能力、有影响力的村民组成乡村议事会及各类群众组织。通过拟定章程、明确任务, 坚持规范操作、民主协商和维护集体利益的原则, 由群众组织代表全体农民参与乡村事务的决策、管理和监督。通过引导农民参与乡村建设全过程, 激活农民主体意识, 提高主体自身能力。为了保障农民主体收益, 马郢在乡村建设中, 以保护耕地为目标, 引入高端生态农业、发展家庭农场、建设高标准农田, 通过发展现代农业, 巩固农民的经营主体地位。以延伸农业产业链为方向, 培育专业合作社、引入龙头企业, 制定农民与新型经营主体间的利益联结机制, 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 巩固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

坚持“姓农为农”理念, 吸引更多在外打拼的能人纷纷带技术、带资金返乡创业, 为乡村发展进一步注入源头活水, 多角度巩固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地位。

四、皖中乡村振兴及其田园综合体建设路径

基于马郢的实践探析, 发展田园综合体是促进皖中乡村振兴的新辟路径。评价马郢田园综合体效益, 更能发现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乡村振兴不是急于求成的“快餐”。对照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三阶段目标, 以马郢为代表的经济欠发达地区要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总目标, 尚需加强下述工作:

(一) 完善乡村金融体系

乡村振兴需要大量资金的长期投入, 金融和财政是拉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两种重要手段。通过财政支农, 马郢已经完成道路、停车场、绿化、公厕、节点景观等基础设施初步建设。下一步, 完善农村金融体系, 提供多层次、多元化和规范合理的金融服务, 才能为马郢的田园综合体建设化解资金约束。

首先, 要发挥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倡导扶持”职能。通过信贷资金投放, 吸引其他社会资金流入农业农村领域;借助金融政策倾斜, 支持规模型、特色型和科技型农业企业发展;坚持服务“三农”理念, 加快乡村基础设施升级完善[4]。其次, 要引导新型农村金融服务组织“灵活补充”功能。按照“低门坎, 严监管”原则, 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商业性金融, 形成乡村振兴多元投资、多级服务格局;按照“变堵为疏”原则, 引导乡村非正规金融借贷向合作性金融发展, 以农民合作社为基础发展农村资金互助社, 解决小农户的金融交易成本问题。

(二) 建设乡村人才队伍

乡村振兴需要大批人才的智慧支撑, 推动人才下乡和培育职业农民是构筑农村人才队伍的两条重要途径。通过能人返乡、企业下乡、志愿扶贫和大学生村官扎根乡村, 各类人才下乡已有效帮助马郢实现婵变。下一步, 有效吸引外来人才, 大批培养本地人才, 才能为马郢的田园综合体建设化解人才约束。

首先, 坚持有为才有位的干部选拔机制, 以重实干讲实绩的用人导向, 培养懂农业、爱农村、为农民的基层干部队伍。其次, 构建专技人才融入乡村振兴机制, 以搭建创新平台、提供创新服务, 激励各类人才以兼职或创业形式, 走进马郢施展才能。再次, 构筑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 制订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规划, 出台培育支持政策。其中, 初级培育要注重农民生产经营、专业技能及社会服务等基本综合能力提升;中级培育宜针对农家乐经营管理、农村电子商务、大棚种养殖技术等, 组织系列专题研修班。高级培育宜侧重现代青年农场主创新创业能力拓展, 通过对接、策划培训项目, 以外出观摩考察、行业前沿讲座, 提高青年农场主的现代经营理念。

(三) 盘活乡村土地资源

乡村振兴需要化解土地稀缺与土地浪费并存的普遍矛盾, 更要盘活低效的土地资源。承包地的全部确权和宅基地的三权分置, 初步推进马郢的土地流转和废弃民房再利用。然而小规模流转下的现代农业和村民自行修缮利用的民房体现的土地价值仍然有限。十九大报告强调, 适度规模经营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 小农生产方式也是长期面对的现实国情。因此, 马郢在田园综合体建设中, 要因地制宜, 根据农村发展规律, 将适度规模经营与农家庭院经济相结合。

首先, 推进土地经营权流转。招募、培育优质新型经营主体, 将农用地确股到户、到人, 以合作社或村集体为单位向经营主体进行整包流转。以整包流转减少谈判成本, 保障集体利益, 既加快农业现代化, 又推动农民职业化[5]。其次, 注重扶持农家庭院经济。不妨借鉴《武汉市关于开展“市民下乡、村民进城”活动加快我市新农村建设的支持措施 (暂行) 》, 出台市级保障政策, 引导社会资本热衷租赁宅基地使用权和在规定范围内修缮、利用庭院。通过盘活宅基地, 吸引大量人、财、物汇聚农家庭院, 推高庭院的生产、生活、生态和文化价值, 建设更具魅力的乡村肌理。再次, 根据“三权分置”, 推进“三变”改革。加快乡村的“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

(四) 立足乡村差异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两会”中明确强调:“要推动乡村振兴健康有序进行, 科学把握各地差异和特点, 不搞一刀切, 不搞统一模式, 不搞层层加码, 杜绝‘形象工程’”[6]。皖中地跨长江以北淮河以南, 历史悠久, 具有多样的地理环境和文化浸润, 提供了乡村差异化发展的重要条件。田园综合体是涵盖现代农业、乡村旅游和田园社区等同质要件的乡村综合发展模式, 一定要挖掘各个村庄之间的异质性特征, 才能使乡村各具特色, 各有风情。

首先, 在保护乡村肌理中传承差异性。皖中乡村在千百年的自然形成中, 有其独特的山形水势、文化肌理和经济社会特征, 原先简单的整齐划一、粗暴的土地置换等乡建理念, 恰是抹去了乡村间的原始差异美。因此, 保护的理念要始终贯穿于田园综合体的发展, 尤其是难以再生的生态风光, 易于消失的非物质文化, 正是田园综合体各美其美的乡村印记。其次, 在加快乡村创新中凸显差异性。简单的传承难以跟上时代的脚步, 若干乡村因此而日益没落。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 立足于五大发展理念, 其中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田园综合体作为乡村振兴的新生产业, 形成于创新, 更成长于创新。田园综合体的建设模式、规划设计, 均要借助政策扶持、土地保障和管理机制的创新举措, 才能凸显田园综合体时代性的差异美。马郢正是尊重了保护和创新两大规律, 改变了贫困的乡村面貌, 打造了新生态的田园综合体。面对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目标维度, 要坚持农民主体地位的价值维度, 坚持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践维度, 更需要坚持继往开来的创新精神, 方能生成乡村发展的不竭动力。(作者:金玥 倪良新 杨晓虎)

标签:

评论留言

我要留言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