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推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

日期: 栏目:乡村振兴攻略 浏览:227 评论:0

  

  

  乡村振兴,文化振兴是灵魂,是重要支点,是活力之源。作为乡村文化振兴重要载体的公共文化服务,扮演着文化普惠的重要角色。长期以来,通过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以扩大公共文化服务广覆盖为主要目标的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缺不缺,够不够”的问题总体上得到解决。但供需“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服务效能上的“好不好,精不精”问题越来越凸显。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从硬件设施建设转向高质量产品供给,推进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成为国家实施“十四五”规划时期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核心目标和重要路径。   

  01

  聚焦群众多元需求 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内涵

      随着时代的进步,农民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呈现出多元化、个性化特点。老年人对传统戏曲文化的盼望,新生代农民工对技能培训的期待,留守儿童对图书绘本的渴求等构成了新时期农村文化需求的新图谱。一方面,人的精神世界是千差万别的,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必然呈现出个性化特点。另一方面,文化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让群众追求个性化文化服务成为可能。为此,我们要坚持贴近群众,量体裁衣,不断创新公共文化供给形式,充实公共文化供给内容,满足群众对美好文化生活的向往。

  丰富文化内涵,满足多元需求,一要充分挖掘地方特色,培育乡风文化品牌。依托区域内特色文化资源,挖掘保护乡土文化,不断提升乡村文化“软实力”。二要在坚持文化正确方向的前提下,积极培育文化市场主体。拓宽文化服务供应渠道,不断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内容。三要加快数字技术应用,推动农村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构建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文化服务网络,创新文化服务形式载体,为群众提供多样化体验。    

  02

  畅通需求表达渠道 促进文化供需精准匹配

  以政府为主导的“自上而下式”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政府往往是单一决策主体,缺乏对群众诉求的实际考量,加上农民接受信息与市场实时信息不对称,造成农民的公共文化诉求不足。偏离群众真实需求的供给,必然造成文化资源的闲置与浪费。建立农民群众与文化服务供给主体信息交流与互动的合理路径,强化农民在供给决策中的主体地位,是破解供需矛盾的必然选择。

  促进供需匹配,构建对话通道,一要鼓励农民积极反映文化需求,增强乡村文化主人翁意识。提高群众对文化惠民政策的知晓率,发挥基层文艺骨干带动辐射作用,激发群众积极参与热情。二要建立自下而上的需求表达机制,以村“两委”为组织依托,对群众文化诉求进行有效筛选与整合,形成统一诉求,按需提供文化服务。三要扎实开展群众满意度调查,强化群众满意度评价的硬性要求,健全以效能为导向的政府公共文化服务考核指标体系,实现政府由文化管理向文化治理转变。    

  03

  激发群众内生动力 培育农民文化自觉意识

  农民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受益主体和评价主体,提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核心在于农民。由于服务内容的供需错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呈现出重“植入”轻“培育”的现象,造成农村公共文化缺乏再生能力。农民群众的主体性得不到有效实现,成了文化服务建设的“台下观众”。只有增进群众对乡村文化认同,培育农民的文化自觉意识,让农民从“台下观众”变为“台上主角”,才能激发创造活力。

  培育文化自觉,激活发展动能,一要聚人气,为百姓创造舞台。从乡村文化队伍建设抓起,充分挖掘文化能人,搭建地方文化平台,聚集农村文化人气。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的“2021年河南省乡村村晚”,以别开生面的形式品乡愁寻年味,深受广大农民群众好评。二要接地气,赋予传统文化新内涵。贴近民风传统,贴近大众生活,加强对传统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激发群众参与热情。许昌市灵井镇霍庄村打造“社火戏剧之乡”,不仅让百年社火文化得以传承,同时也让社火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充分激发了群众的创造活力。三要凝正气,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各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作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培育群众文化自觉。    

  04

  弘扬优秀农耕文化 培塑乡村振兴文化根基

  长期以来,蕴含着“以农为本、应时取宜、崇尚和谐、顺应自然”的农耕文化成为乡村人与人之间的文化共识,是维系和滋养乡土人情的纽带。2021年1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强调,要“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把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结合起来,赋予中华农耕文明新的时代内涵”。在乡村文化振兴的历史进程中,让农耕文化不断吐故纳新,丰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内涵,既是当前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着力点,也是乡村塑形铸魂的有效途径。

  厚植乡土文化,传承农耕文明,一要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契机,秉持“天人合一”生态文化观,做好传统自然村落保护,在建设美丽宜居乡村过程中彰显农耕文化魅力。二要依托地方农业文化遗产资源,将农耕文化融入休闲农业,打造特色农业品牌。通过推动文旅融合,促进群众增收致富和文化可持续发展。三要以博物馆、文化馆为载体,研究和展示中华民族传统农耕生产生活器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唤起乡愁情感,涵养文化根脉。

  

  监 制 | 王海德   李惠子

  统 筹 | 潘福明   任   静

  责 编 | 潘丽霞   张艳君

  图 文 | 公共文旅在线

  制 作 | 李   斌   闫   晓

  

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推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
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推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

评论留言

我要留言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