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未全开,人已醉!你的朋友圈里有晒早梅的吗?丨城市季风

日期: 栏目:未命名 浏览:155 评论:0

  转自:上观新闻

  今天,小编将与大家分享这篇选自《城市季风》“特刊”——《在闵行,遇见上海》一书的《暗香浮动,花下人自醉》(本文写于2021年),一起欣赏莘庄公园的美丽梅景。

  暗香浮动,花下人自醉

  子欢

  1月底,莘庄公园的梅花还未完全开放,朋友圈里铺天盖地的梅枝却似要争先恐后地冲出屏幕。我也是“眼馋”,赏梅的心情愈发急迫,一有空闲便直接“奔”向莘庄公园。

  早晨9点半左右,刚入园,迎面已有三五成群的大爷提着鸟笼,刚遛过弯准备出园,后面跟着一群大妈闲聊着,欢快至极。入得园中没走几步,便看见梅林上空漫天的泡泡在阳光下飞舞,小孩子踩着滑板车一路追行,狗狗也不甘示弱,紧随着孩子一路狂奔。林旁的空地上,一位武术教练顺手挑起一旁的宝剑,在一连串柔软翩然的动作之后刚劲出击,宝剑直指枝上梅花,顿生超然凛冽之气,那句被人们广泛传颂的警句也不自觉地冒了出来——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长亭中,演唱和伴奏的声音此起彼伏,演奏的虽不是《梅花三弄》,但曲调中的轻灵和孤傲与梅花相得益彰,声音如白雪落地,扑簌簌的,是以音乐填补了视觉的空白。

  还未赏梅,便已被梅的热烈氛围包裹着,只觉得公园处处是梅之景、梅之韵,园中游人更如洗墨池水一般荡漾不止。忽而想到九十多年前,松江泗泾镇人杨昌言在此植树建园,取名“莘野梅园”,当时的规模虽不及现在如此庞大,梅花种类也不及现在的繁杂,但可以日日与梅作伴,独享梅景,却是怎样的福分。北宋诗人林逋呢?隐居西湖,结庐孤山,终生不仕不娶,自谓“以梅为妻”,写下“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千古咏梅绝唱的他又有着怎样的心境。他们可否算得上“痴梅人”?

  从最初的莘野梅园发展至今,公园建设的落脚点从未离开过“梅”,如今园内不乏百年古树、石碑等,但一提到莘庄公园,不得不说的还是园中的梅花,品类繁多,每年灿烂盈枝之时,生香不断,一年一度的梅花展更是让莘庄公园成为上海知名赏梅胜地。我去的时候,梅花基本上还只是花骨朵的状态,只有黄色和玫红已经争先开放,但也并非全盛,一枝总有半枝未开,不似一旁的矮株山茶花风华盎然。其实,懂梅的人心中自是欢喜,梅花的独特韵味就在那一枝半朵,半开的花瓣包裹花蕊,黄蕊半隐半现,偷得一丝春风,更有静雅娇嗔之态,这才有了赵长卿笔下的“梅蕊妆宫额”,脂粉和香囊都显多余,只凭着梅花之韵便可争个红颜常在。

  今时,赏梅人仍旧争个花蕊一现,尽管还没有进入最佳赏梅期,园中已是人满为患。“长枪短炮”自然也是人手一个,比起写梅、画梅,拍梅成了最简单的赏梅方式,但真正想要拍好一枝梅花,确实要煞费苦心了。有人用砖垫脚,有人半蹲仰视,进阶版的当数自带背景布、肩上背着两三个镜头的,更有发烧友特意坐了两个小时的车,从普陀区赶来,想要留下梅花初开的样子。“你方拍罢我登场”,花在枝头立,花下人自醉,或许,比花更好看的是那些镜中看花的人。

  王维曾作诗:“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虽然对很多人来说,故乡并不意味着梅花,可能是家门口红柿子、园子里的葡萄、村口的大榕树,但梅开依然是春回大地的象征,春要到了,就该过年了。

  《城市季风》自2013年创刊以来,已走过了十个年头。融文化、生活、时尚、资讯为一体,高品位、全方位、多视角解读具有丰富底蕴的城市文化,讲述发展历程中的城市故事,是反映城市生活形态,颇具特色、格调高雅的闵行新“文化品牌”。《城市季风》是一个关乎水和盐的故事,“裹挟而来的是溶化在水中、弥散在空中的那一勺盐,或杂陈世相,或呼吸古今”。倘若因此唤起你我对那一小勺盐的些微记忆,那已经是这阵季风勉力抵达的最深处。

  十年时光荏苒,如今重新出发,行走在闵行的街头巷尾,穿行在时间的缝隙里,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和心态原创编著《城市季风》“特刊”——《在闵行,遇见上海》一书,最终将这把打开闵行的钥匙,递交到您的手中。期望读者通过这些文字,对闵行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了解闵行与上海的文明脉络、文化基因,重温上海城市的基因传承、城市精神,期待更多读者通过走进闵行,恋上这座城。

  作者:子欢

  图文:《城市季风》“特刊”——《在闵行,遇见上海》

  编辑:高淑婷

花未全开,人已醉!你的朋友圈里有晒早梅的吗?丨城市季风
花未全开,人已醉!你的朋友圈里有晒早梅的吗?丨城市季风

评论留言

我要留言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